close

看了許多手工皂的影片與知名店家的一些說法,覺得有很多問題,所以我應該抽些時間,寫寫這方面的知識。
當然,有很多部落格或網站也有類似的內容,這些內文其實也跟以前我在寫雜誌時一樣,關鍵的字句一般人不容易察覺,反而容易被商業行為所蒙蔽。我想,我應該有道義,讓朋友們了解這些問題,知道這些盲點與問題。

首先,來談談肥皂的分類。肥皂大致上可以分成熱製、冷製、再生 與 融化再製 四大類。

1. 熱製法: 
在製造肥皂的過程中,將油脂與鹼液加入鍋中攪拌,同時不斷加熱,讓皂化快速的完成。攪拌後,在將飽和的鹽水倒入鍋中,再利用 「鹽析」 將甘油(溶於飽和鹽水)與多餘氫氧化鈉(溶於飽和鹽水)與肥皂(不溶於飽和鹽水)分離,最後將肥皂壓鑄成形,一般工廠多採用這種作法,所以其肥皂中幾乎不包含甘油,同時因為高溫加熱,油脂中有益肌膚的營養素都破壞殆盡,洗起來容易乾澀緊繃。他們宣稱這種肥皂接近中性(因為鹼被鹽水帶走了)。說實話,這種肥皂也僅具有 清潔 的效果,而無滋潤皮膚的效果。幾個世紀前,人們能取得的鹼相當少,只有草木灰...等存在於自然界中的弱鹼,需要加熱提高油脂與鹼的反應效率。不過上個世紀至今,從海水電解出來的氫氧化鈉十分普遍,並不一定要加熱才能促進皂化反應。現在用熱製法的原因在於熱製後的肥皂,不需要經過冗長的「晾皂」過程,肥皂做好之後,立刻可以使用。即使自己在家中,用一般瓦斯爐製作的熱製皂,也僅需晾皂一週即可使用(手工皂達人糖亞的說法)。所以,許多熱製手工皂,號稱晾皂一個月以上云云,都只是模糊視聽的說法。

本段關鍵字與摘要:
a.鹽析: 利用肥皂不溶於高濃度鹽水的特性,將肥皂與其他物質分離的技術。肥皂工廠通常利用此種作法,將甘油抽離另售與化妝品業者。
b.晾皂: 肥皂成形之後,在空氣中散發水份的過程。
c.熱製法:Hot Process 簡稱 HP,在製造過程中不斷的加熱,促進油脂與鹼反應的製作方式。這種高溫加熱的方式,可以讓成品很快就可以使用,但是高溫容易讓油品變質(這是常識吧!)是其缺點。
d.酸鹼性的問題:酸鹼性是利用PH值表示,PH值7為中性,低於7是酸性,大於7則是鹼性。正常皮膚可以接觸弱酸到弱鹼都不會有問題,以我們經常拿來譬喻的物質為例,小蘇打(NaHCO3,碳酸氫鈉,食用鹼)溶於常溫水中,PH值大約9.5;蘇打粉(Na2CO3,碳酸鈉,洗滌鹼)溶於常溫水中,PH值大約為10.5。請問有誰聽過使用蘇打粉或小蘇打而受傷的呢?所以,肥皂沒有必要強調PH值到8以下。事實上,許多做皂的書籍都強調10以下即可。
e.強調鹽析降低PH值是一個可議的說法,表示製作肥皂的人為了不管任何油脂都使用很大量的氫氧化鈉加入反應,以致於反應過後還有很多氫氧化鈉殘留在肥皂之中,才必須使用鹽析來移除其中的強鹼。另一方面,也可以知道他們的製作方式,不管油品的種類與其皂化價,所以沒有估算氫氧化鈉的使用量,不懂得控制應有的氫氧化鈉使用量,最後才被逼得不得不用這種方法移除氫氧化鈉。
f.熱製法不是不好,只是油脂在高溫狀態下容易變質。這種作法,反而適用於回鍋油做的家事皂(洗衣皂),因為回鍋油已經高溫加熱過一陣子了,該破壞、該變質的脂肪酸與營養素都早破壞與變質了,用冷製法也沒多大的意義。

 

2.「冷製法」:
肥皂製作方法中,有一種特別被標為熱製法,當然有其相對的冷製法,冷製法的操作方式就特別強調低溫,當然這是指相對而言。就跟高溫超導與低溫電漿都是相對的,實際上高溫超導的高溫遠比低溫電漿的低溫還要低很多很多,但是相對於絕對零度左右的超導體,需要用液態氮冷卻的高溫超導確實算高溫,而家裡的電漿電視其溫度遠比電離層的溫度低得多,所以稱為低溫電漿而已。這些名詞都是相對的,並不是肥皂的冷製法就要到冰天雪地的地方製造…
肥皂的冷製法,只是在油脂攪拌的過程中沒有額外加熱,當然許多在室溫下成為固態的油脂(如椰子油、棕櫚油、乳油木果脂、可可脂…)必須先加熱成為液態,跟液態油脂混合之後,再加熱到攝氏40~50度之間,才與鹼水(氫氧化鈉水溶液)混合的製作方法。攪拌到「濃湯」左右的濃稠度時,可以加入調色用的各種粉類與精油或香精,再次攪拌到「美乃滋」狀態,就可以倒入模子,放在保溫箱中讓其自然硬化的製作方式。
肥皂製作的方法,在油脂與氫氧化鈉結合成皂的過程中,是一個放熱反應,所以,只要油脂與鹼水充分混合,開始有皂化作用產生,放入保麗龍箱保溫的肥皂溫度會逐漸上升,我估計溫度可能有將近80度。冷製法所做的肥皂,相對之下比較低溫,所以可以保留油脂中滋養肌膚的營養素。
冷製皂是氫氧化鈉量產之後才有福氣享用的肥皂,因為使用的是強鹼,為了確保強鹼已經完全與脂肪酸反應完畢,所以必須嚴格控制氫氧化鈉的量,基於這個原因,所以必須了解各種油脂的「皂化價」,用來計算所需使用的氫氧化鈉的量。但也因為回歸最基本的反應,所以各種油脂搭配的組合相當有彈性,我所製作的手工皂也均屬於這個類別。此外,更有人喜歡故意使用略微不足的氫氧化鈉做皂(「減鹼」)或故意添加更多的油脂(「超脂」),這種作法可以讓肥皂更有滋潤性,幅度大一點甚至在使用時還會有「拉絲」的狀況,但減鹼或超脂都會縮短保存期限。
冷製的肥皂保留了自然產生的甘油(皂化反應:油脂+氫氧化鈉-->皂+甘油),所以洗起來感覺比較滋潤,加上手工皂製造者往往喜歡使用各種滋潤型的油脂做皂,所以洗起來的感覺特別好,逐漸變成手工皂的主流。

關鍵字與摘要:
a.冷製法的製作流程,最重要的技術技巧在於精準,依據配方精準的計算所需的氫氧化鈉重量,精準的抓住加入添加物的時間點與入模時間點。而在看似完美精準的背後,有皂化價的問題與皂中的油脂兩個盲點。

b.「皂化價」:皂化價的原始定義為,1公克油脂皂化所需的氫氧化鉀重(化學上以毫克為單位,市面上的習慣以公克為單位,兩者相差1000倍,閱讀時要注意分辨),經過分子量的計算,氫氧化鉀分子為氫氧化鈉分子的1.4倍重,將氫氧化鉀的皂化價除以1.4即得要皂化1公克油脂所需的氫氧化鈉重量。一般做手工皂時俗稱的皂化價,通常是指氫氧化鈉的皂化價,有些稍微專業一點的書或網站,則會分別列出氫氧化鈉與氫氧化鉀的皂化價。如果零點幾的,就是以公克為單位,兩三百的,就是以毫克為單位。台灣手工皂書籍與網站的作者所列出之皂化價非常一致,大家都一樣,只是排列的順序稍有不同。唯一的例外就是日本手工皂大師前田京子的書,他的皂化價與台灣常見的皂化價有明顯的差異,而且有註明來源出自「油脂化學便覽」,而且前田京子的皂化價數值與日本 薬学博士 田嶋晴彦(Dr. HARUHIKO TAJIMA) 的"uki-uki 手工皂模擬表"中的數值相近,但不完全相同。這點請讀者自行判斷要依據哪種皂化價做皂比較好。我個人則是依據前田京子的為準,感覺肥皂的手感比較好。

c.「減鹼」或「超脂」都是將油脂保留在肥皂中的技術,減鹼是在一開始就減少鹼的用量,所以保留在皂中的油脂比較多樣,而超脂則是在皂液達到美乃滋的濃稠度之後,再添加特定的油到皂液中攪拌均勻。理論上超脂所保留的油脂會比較接近我們希望的,而減鹼則保留所有做皂的油脂。萬一做皂的油脂之中,有比較大的顆粒,容易阻塞毛孔的油,減鹼作法也會保留一些下來,而超脂通常挑選分子比較細小,能夠滋潤肌膚的油脂。不過這種作法也同時降低肥皂的清潔能力,而且滋潤只存在於抹肥皂之後到肥皂沖洗掉之前。要如何使用真的見人見智。

d.「冷製法」:Cold Process,將油脂與鹼液混和之後,沒有額外加熱的肥皂製作方法,盛行於電解海水取得高純度氫氧化鈉之後。

e.「濃湯」:Light Trace,指油脂與皂液混合之後攪拌,到攪拌時表面有一閃而逝的軌跡時,就是輕度的Trace。

f.「美乃滋」:Trace,指油脂與皂液混合之後攪拌,到攪拌時表面有持續數秒中的軌跡時,此時是做手工皂最佳的入模時機。

g.補充:「薯泥」:Over Trace,就是過度的攪拌,此時入模的皂中間容易有空洞。

 

3.再生法:
如果對於冷製皂的成品不滿意,可以將肥皂刨絲,再加熱融解,重新注入模子當中冷卻成型。這種作法外型比冷製手工皂粗糙,而肥皂隔水加熱溶解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所以也有準熱製皂的效果,自然的熟成的時間就可以縮短。只要PH值降到8~9左右就可以使用了。通常我修皂之後的皂邊,都收集起來後,以這種方法處理自己用。這種肥皂的使用感覺,與拿來再製的原皂有關,所以嚴格說來,並不是一種具有商業價值的肥皂。

關鍵字與摘要:
a.再生法:Rebatching,將舊皂刨絲,加熱融解重新注模的肥皂製作方法,由於外型不佳,通常沒有商業價值。

4.融化再製法:
這個標題看起來與再生皂的作法有點像,其實融化再製法通常專指以「皂基」為原始素材的原料所製作的肥皂。皂基以顏色而論,分為透明與白色兩種。以原料油脂而分,常見的有使用工業脂肪酸製皂的甘油皂基、椰子油皂基、橄欖油皂基與羊毛脂皂基…等(因為皂基是商業化的產品,所以不知道還有其他人推出什麼原料的皂基)。
融化再製法所做的肥皂,先把皂基切成小塊,放在鍋子中隔水加熱融化,融化後再加入食用色素、精油、香精或其他添加物,攪拌均勻後入模硬化或半硬化時用手工塑型,這種肥皂硬化之後就可使用,也省去晾皂的時間。如果挑選透明的皂基加食用色素調色,就可以產生非常美麗的彩色透明肥皂,就是在觀光地區紀念品攤經常看到的手工皂。
皂基肥皂也可以添加甘油(但不確定市售的甘油是否為天然的)、甚至可以超脂,以增加這種肥皂的滋潤度。但是我看過某些皂基肥皂居然使用椰子油來超脂,可能是為了成本考慮的因素,才使用滋潤力不佳的椰子油吧!從網路或是書上,我看過許多人使用皂基做出相當棒的手工皂,也有人純粹用成本的概念分析,批評皂基做的肥皂,我認為容易造成偏頗。雖然我沒有製作皂基肥皂,但是只要做的人能使用無毒可分解的甘油、審慎的挑選超脂用的油,使用食用色素調色而成的手工皂,我想應該也不會差才對。而在半硬化狀態手工塑型的可能性,是其他方法所望塵莫及的,難怪許多美麗的手工皂以皂基做原料。

關鍵字與摘要:
a.融化再製:Melt & Pour,將皂基切成小塊之後,隔水加熱使之融化,在利用模具或半手工塑型的肥皂製作方式。因為這種肥皂沒有使用氫氧化鈉,所以操作上比較安全,比較適合親子DIY創作。
b.皂基:工業生產的長條型肥皂,方便自製香皂的基礎皂。
c.甘油:甘油是無色無臭有甜味的黏性液體,沸點為290℃,吸水性很強。是製皂工業的副產品,也可由石油熱解氣體中的丙烯合成。
d.超脂用油:常見的超脂用油有菎麻油、玫瑰果油、杏核油、小麥胚芽油、澳洲胡桃油…等,如果覺得這些油品較為昂貴,至少應該選擇滋潤肌膚的油,而非清潔性的油。

 

5.總結:

肥皂依據製作方式分成四類,分別為熱製皂(HP皂)、冷製皂(CP皂)、再生皂、融化再製皂(MP皂)。

如果看到原料使用皂基,就屬於融化再製皂(MP皂),儘管他可能添加甘油與其他超脂用油來提高滋潤性。MP皂是一種安全又非常有效率的手工皂,但是其限制在於市售皂基的種類太少,無法像冷製皂一樣依據不同的需求來搭配不同的皂基(油品)組成。而市售產品中,甘油與超脂用油的選擇也比較需要注意。此外,許多人妖魔化皂基所做的肥皂,認為其價值不高。但是以創作的立場來看,美麗的皂基肥皂確實有其意義。反倒是許多皂基肥皂製皂者,不僅沒有好好利用皂基的優勢,標榜著手工製作,明明硬化之後就立刻可以使用的產品,卻宣稱要晾皂一個月以後才可以使用,以此來提高自己的身價,這種作為非常不可取。所以如果你在挑選手工皂時,看到皂基所做的手工皂,卻宣稱要經過長期的晾皂,你就應該要知道,如果賣家不是說謊企圖誤導消費者,就是賣家根本不了解產品。

熱製皂(HP皂)的作法,不一定需要「鹽析」,宣稱要移除皂鹼而「鹽析」的作法,只是一個行銷噱頭。首先,皂鹼就是一個令一般人搞不清楚的名詞,皂鹼是否對人體肌膚太過刺激…等等,人類使用肥皂清潔肌膚至少有幾百年甚至兩三、千年的歷史,使用油脂加鹼所製造出來的產品,一定是弱鹼性,油脂加鹼的成品稱為皂。肥皂中,把皂與鹼移除了,就沒有任何清潔力。更何況鹽析移除的是可溶於飽和鹽水的物質,而肥皂是不溶於高濃度鹽水之中的物質,保留下來的是純粹的皂鹼,而移除的反而是肥皂液中剩餘的氫氧化鈉與保溼滋潤的天然甘油。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宣稱鹽析好處的手工皂,本身製皂的觀念就有問題,沒有正確的觀念,即使百代傳承,也僅能用錯誤的方法製造肥皂與販賣肥皂。雖然有許多電視報導,那也只說明了他們的經濟實力,可以透過媒體誤導大眾視聽罷了。
熱製皂(MP皂)很快就可以熟成了,也可以添加許多添加物,不過要考慮到這些添加物在持續高溫下是否會變質的問題。所以,工廠製造的熱製手工皂,宣稱需要長時間熟成,其意義也僅在於”提高自身產品的身價”,沒有實質意義。熱製皂真正的問題在於,在持續高溫(應該有攝氏200~300度左右)下,油品與添加物的安定性,天然的油品與添加物在歷經兩三天高溫過程中,是否還是原來的天然無害,這才是值得省思的。

冷製皂(CP皂)
冷製皂是最多人小規模生產的手工皂,不過每個製造冷製皂的人都有不同的信仰,我說的信仰,不是宗教信仰,而是做皂的信念。
a. 很多人喜歡用昂貴的油品,例如荷荷芭油、月見草油(每公升千元以上),EV橄欖油、甜杏仁油、酪梨油、乳油木果脂、可可脂…等等。昂貴的油品有其昂貴的原因,這個原因當然對於抹肥皂時也可能有感覺。但是我認為,正常皮膚應該不需要追求生病肌膚用的產品;年輕肌膚不應該追求年老肌膚用的產品。手工皂不應該淪為昂貴油品的金錢遊戲。我認為視自己目前的狀況,挑選適合自己,舒服、好用的肥皂,才是真正的好肥皂。
b. 很多人喜歡標榜添加精油,精油添加在手工皂之中,經過一個月的開放空間晾皂熟成,精油還有多少留存在肥皂當中呢?如果喜歡精油的味道,比較合理的建議反而是讓消費者自己購買精油,泡澡時滴幾滴在水中或淋浴後塗抹幾滴在身上,這樣的精油使用方法才是把精油的花費用在刀口上,而且有實質的意義。雖然我做的皂也有添加天然精油,但是我衷心的建議讀者,自己使用精油才是最好的選擇,除非你相信有人能夠用天然的方法,逆天的把精油保留在手工皂之中。按:目前保留精油香味的添加物都是非天然,對人影響有待評估或已經證明對人體與大自然有害的物質,如塑化劑...等。
c. 許多人喜愛立體造型的手工皂,我也買了不少立體造型的皂模,剛開始也做這些立體造型的手工皂,即使純色看起來也很棒。直到那批手工皂熟成了,開始使用之後,立體造型中的低凹處,殘留了之前洗手留下來的汙垢,用水沖也不易沖掉,就不喜歡再次使用這種立體造型的手工皂了。所以後來我都做平平整整的幾何形狀手工皂。
d. 手工皂真正所販賣的不是原料油脂,也不是精油,而是那份對油品了解與實實在在落實做好的用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阿嵐 的頭像
    林阿嵐

    林阿嵐的白話短文

    林阿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