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數位影像的色彩模式...這個題目有點大,希望讀者能夠有點耐心

早期的數位影像並非都能表達全部的色彩,最早的影像是黑白兩色,然後進步到灰階`、四色彩色、16色、高彩(Hi-color)`、全彩(True-color)與現在的12-bit、14-bit`、16-bit等色彩模式。目前還在使用的是全彩之後的規格,我也不太想跟讀者談規格這種嚴謹的論述,我比較希望跟你談談那些該如何思考。

全彩之後的色彩模式,可以分成三大類,分別RGB模式、CMYK模式與灰階模式。全彩的定義:色彩表現的細致度高於人類肉眼普遍的分辨力,人對於明亮度的分辨能力大約為100階,所以我也把256灰階這種常見的黑白相片輸出歸類到全彩模式中。至於RGB與CMYK模式,則可以表現出類似肉眼所見的彩色世界,而且色彩表現的細致度高於人類肉眼普遍的分辨力。RGB與CMYK是色彩再製的配方,所以當我們點相片中的任何一個像素,我們可以得到那個位置的顏色要用多少強度的顏料配方產生。

隨著印刷輸出愈來愈少,現在CMYK模式的影像愈來愈少人了解。CMYK是印刷用的四種基本顏料,把顏料塗在白色的基底上,來表達不同的色彩效果。

RGB則是用於黑為基底的影像表現上,我們螢幕沒有訊號時呈現的就是黑色,如果要顯示相片上的一個像素,就必須知道要用多少RGB強度的配方在那個位置上。

在拍照端RGB色彩模式比較接近傳統的正片,而CMYK則比較接近傳統的負片。不幸的,由於科技發展的限制,我只見過RGB模式的相機,而沒有見過CMYK模式的相機。所以傳統的負片攝影概念可能會失傳,而僅留下正片的攝影概念。

RGB模式發展到現在,最重要的有sRGB與AdobeRGB兩種,你可以思考成兩種正片:一般彩度的sRGB,與高彩度的AdobeRGB正片。只是這種定義跟傳統正片的定義不太一樣,傳統的高彩底片是把一般場景的彩度提高,而高彩度的色彩模式則是可以捕捉較高彩的層次差異。

示意圖:用來解釋意義的圖,跟實際的數據無關。


底片色彩.jpg

上圖是傳統底片拍攝的色彩變化示意圖,高彩度底片拍攝後,彩度會有較明顯的提昇,而一般底片則僅有略為提高彩度。


下圖是數位相機色彩空間拍攝的示意圖,Adobe RGB可以補抓比較高亮度高彩度的色彩,而sRGB能捕捉的範圍則比較小一點。

 

 

 

色彩空間.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阿嵐 的頭像
    林阿嵐

    林阿嵐的白話短文

    林阿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