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講到影像輸出,就一定要考慮到肉眼能分變得程度;如同討論到影像解析度時,就必須討論「成像圈」,而一般人比較熟悉的名詞是「視網膜螢幕」,這些都表示,只要相鄰的兩個像素其位置對眼睛的夾角小於0.08度,眼睛就無法分辨出兩個點,而看到平滑的影像。對於相同位置,我們眼睛對色彩的分辨能力大約在一百萬色左右,就是無論你採取RGB或CMYK模式,大概每個色彩通道100階左右。所以,從數位相機問世以來,所拍攝的相片,其實都已經滿足眼睛看的需求。早期的數位相機,主要的著重於低照度下與長時間曝光時雜訊抑制…等的改良,而一直到RAW格式開始,才讓我們開始意識到高位元色彩深度的應用。

由於輸出幾乎都只用到8位元影像,我見過最高位元深度的輸出是8K顯示器的規格,具有10位元色彩深度。而我們用數位相機拍攝的相片,往往具有14位元或16位元的色彩深度,這些更細緻的影像資料,主要提供我們更大的影像調整空間與設備特性修正空間。當然,為了保留將來輸出設備輸出能力提昇的可能性,我建議攝影師在儲存空間允許的前提下,盡量保留高位元的影像,以便保留最大的調整空間。

討論到影像調整,在RGB色彩模式上調整影像,有三點我希望讀者能先了解。

 

一、一個點的色階是該位置的色彩再生指標值,你可以量測原來的色彩值,但是這些色彩值可以加以運算。

二、RGB色彩的色階中,最低的一個表示該色彩中,無彩度的成份。而扣除掉無彩度部份後,剩下的值則可以用來指出大概的色調。例如,我們有一個位置其8位元的RGB色階為(176,120,205),我們可以知道無彩度的值為(120,120,120),彩度值為(56,0,85),同時我們也可以知道其色調大約為洋紅偏藍。

三、彩度的來源是該位置的RGB色階差異,RGB的差異變大,彩度就會提高。

 

在影像調整的功用上,高位元色階有著令人驚訝的調整幅度。在8位元色階中,色彩的範圍是0~255,而在16位元色階中,色彩的範圍是0~65535,整整多了256倍,所以能進行的運算範圍就多了很多。如果你堅持不改變RGB的比例,理論上曝光不足8格的相片都還可以拉回來。實際上,拉到8格也會將雜訊一起放大。如果你願意改變RGB的比例,也就是改變相片中的色溫,在電腦中的創作幅度就會大增,也就是解除了一些以往的限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阿嵐 的頭像
    林阿嵐

    林阿嵐的白話短文

    林阿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