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在前面談到,對比遠比原來是什麼顏色重要,可是對比的定義其實非常混亂。你可能認為對比,就是任兩個位置的差異;或者兩個不同部份的差異,定義非常單純。我以前也認為對比這個詞很單純,直到我用了很多影像產品,甚至同一品牌的不同型號,對比這一選項控制的變化都可能不同。

要談對比,我做了一張圖,這張圖是由15個方格的色塊組成,上層5個方格,所使用的8位元RGB色彩值分別為(0,0,0)、(4,4,4)、(7,7,7)、(11,11,11)與(14,14,14);中層的5個方格色彩值為(114,114,114)、(116,116,116)、(119,119,119)、(121,121,121)與(124,124,124);下層的5個方格色彩值為(243,243,243)、(246,246,246)、(249,249,249)、(252,252,252)與(255,255,255)。中間的英文字母只是用來標示方格的位置。如果你的螢幕設定得夠好,應該可以在方格與方格中間隱隱約約看到一條分隔線,大部分的人應該至少可以看到中層5個方格(中間調)中的4條線,至於上層5個方格(暗部)與下層5個方格(亮部)則受限於螢幕的功能與使用者的設定。相鄰的方格色彩差異值(ΔE)為1,就是肉眼應該可以分辨的極限,也就是對人的眼睛而言,是兩個不同的顏色,不同顏色的方格靠在一起的時候,相鄰的區域就會出現一條分隔線。

要了解眼睛到底看到什麼,這個作法是絕對必要,也是因為從很久以前我都這樣觀察影像產品,所以可以發現一些別人沒有發現的問題…

test_chart.jpg

很久以前,我在研究螢幕的基本功能定義時,對比通常是某個常數,以0為原點的直線,直線的斜率就是對比值。這種定義方式的對比,原始狀態斜率為1,就是調整後的色階值等於原來的色階值,也可以說成調整前的初始值。


C1.jpg

sample_c1.jpg


如果把斜率變大,就是斜率大於1,畫面中的對比就會比較大。示範圖為斜率變為2的情形,因為斜率直線的原點在色階為0,所以初始色階大於128的位置色階都會變成255,你也可以看到圖左邊的方格圖,只看得到暗部層次差異,而且差異變大了,至於亮部與中間調的層次則都調成白色,所以完全看不到任何差異。你也可以由右圖與原圖的比較,整個畫面顯得較為清晰反差大,但是原來彩色的地方出現白色的色塊。


C3.jpg

sample_c3.jpg


另一方面,如果把斜率降低,畫面中的對比就會降低,對比降低就是讓畫面便得比較不顯眼。左邊的方格中間的分隔現看起來似乎消失了,因為相鄰的色彩方格的色彩差異已經低於一般人視覺分辨力的底限。


C2.jpg

sample_c2.jpg


在我使用數位相機的經驗上,有些數位相機也提供對比的調整,如果你抱持上面的對比定義去理解相機的對比調整,相信會產生很大的落差。因為數位相機的對比調整原點並不是在色階為0的黑點,而是在色階最大的白點。這種對比控制下,如果你調高對比,整個畫面就會變得比較濃的感覺,同時畫面中亮度較低的部份就會比較暗。反之,調低對比,就會顯得畫面比較平淡。


C4.jpg

sample_c4.jpg


C5.jpg

sample_c5.jpg


此外,我們也可以把對比直線的原點定在色階的任何位置,我們舉例使用色階128作為原點,改變對比直線的斜率。這種拉高對比後,中色調部份的色彩整個變得鮮艷,但是亮不與暗部都有一些變成沒有層次的色塊。而降低對比,色彩的差異就降低了,但是所有層次都有保留下來。


C6.jpg

sample_c6.jpg


C7.jpg

sample_c7.jpg


本文為了讓讀者能夠容易的看出差異,所以我使用極為誇張的數值來展現,對比的預設值為1,而我舉例使用的是2與0.5,所以差異非常大。然而一般的影像調整極少用到如此極端的狀態,影像調整是一見極為精細微調的工作,所以請讀者閱讀過後要調整一下見解。

另外,本文的要讀者思考的是,即使斜率一樣,但是計算的基準點不同(原點),得到的效果就南轅北轍,可是描述這些變化卻有共同的名詞—對比,甚至我們在使用影像產品時,看到對比一詞,其實定義是什麼,也需要稍微研究以後才後了解,了解以後才能正確掌握。

當然對比這種直線定義並不是唯一,而且直線對比定義限制太大,所以繪圖軟體與影像輸出設備的控制項,大部分都使用曲線。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林阿嵐談影像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阿嵐 的頭像
    林阿嵐

    林阿嵐的白話短文

    林阿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